除了延退,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养老金缺口?专家提出5条建议
"听说退休年龄又要延长了?真的干不动了啊!"这样的抱怨在茶余饭后频频可闻。延迟退休作为应对养老金缺口的主要举措,虽然直接有效,却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与忧虑。2024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指导意见》显示,计划从2025年开始,每年延迟2-4个月,至2045年基本实现男女统一65岁退休。这一政策背景是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养老金压力增大,但延迟退休真的是解决养老金缺口的唯一出路吗?
养老金缺口究竟有多大?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数据说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显示,按照现行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35年前后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到2050年累计缺口将达到GDP的90%左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9%,预计到2035年将超过22%,而抚养比(即每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养活的老年人数)从2010年的0.11上升到2024年的0.21,预计2035年将达到0.43。这种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远不是简单延迟退休就能完全解决的。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多元化解决方案。近期,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联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的《应对老龄化的养老金改革路径》研究报告中,五位知名专家提出了除延退之外的五条关键建议,为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第一条建议:扩大缴费基数,提高统筹层次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董登新教授指出,目前养老保险覆盖面与缴费基数问题是制约养老金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73亿人,覆盖率约为70%,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人口未纳入制度覆盖范围。更为严重的是,参保人群中存在大量"少缴"现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4年抽样调查发现,约37%的参保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报工资行为,实际缴费基数仅为应缴基数的70%-85%。
扩大覆盖面与提高实际缴费基数的潜力巨大。人社部精算结果表明,如果能将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至85%,并使实际缴费基数达到应缴水平的95%,可使养老基金当期收支平衡时间后移约8年,累计结余耗尽时间后移约6年。这相当于在不提高法定缴费率的情况下,变相增加了养老金的收入来源。
提高统筹层次也是重要策略。2024年7月1日起,中国已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互济共济。全国统筹显著降低了区域间养老金负担的不平衡性,提高了基金整体抗风险能力。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已提高至25%,通过调剂金转移支付缓解了东北、西部等老龄化严重地区的支付压力,收支差距较大的省份养老金支付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第二条建议:优化养老金结构,推动多支柱协同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强调,单一依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需要加快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金。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三支柱养老金结构中,第一支柱占比约40%-50%,第二、三支柱合计占比达50%-60%。而中国养老体系严重依赖第一支柱,占比超过90%,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严重不足。
好消息是,第二、三支柱养老金正在加速发展。据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截至2024年底,企业年金基金规模达到3.2万亿元,参加职工3850万人;职业年金规模为1.8万亿元,参加人数约4500万人。2022年4月启动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迅速,截至2025年3月,已有超过78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累积资金超过4200亿元。
优化养老金结构的关键在于创造制度激励。2024年底,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将个人养老金税前扣除限额从1.2万元/年提高至2.4万元/年,这一政策调整预计将使个人养老金参与率提高15%-20%。此外,多地开始试点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员工入职后自动纳入企业年金计划,除非主动选择退出。此机制在上海试点企业中将参与率从原来的35%提高至78%,显示出显著效果。
第三条建议:盘活存量资产,释放国有资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提出了国有资本划转社保的创新思路。他指出,中国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巨大,截至2024年底达到293.6万亿元,而国有资本在养老金融体系中的比重却不足5%。通过将部分国有资本划转至社保基金,可以有效弥补养老金缺口。
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实施方案》明确,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划转10%的国有股权充实社保基金。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划转国有资本1.68万亿元。财政部测算显示,这些划转资产年均收益率达6.3%,比同期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率高2.1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划转不仅带来直接收益,还改善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参与划转的国有企业平均资产收益率提高了0.8个百分点,这表明社保基金作为股东对国企经营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条建议:提高基金投资收益,优化投资结构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王梓木强调,养老基金投资是实现养老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他指出,目前中国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率普遍偏低,2024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为4.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为4.1%,远低于同期新加坡中央公积金7.5%和挪威政府养老基金8.3%的收益率。
造成收益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结构单一。2024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资产配置中,银行存款和国债占比高达58.3%,股票和股权投资仅占17.6%。相比之下,OECD国家养老基金平均股票配置比例为42.8%。过于保守的投资策略虽然降低了风险,但也大大限制了收益潜力。
提高投资收益的关键在于优化资产配置结构。2024年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发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修订版)》,将权益类资产(包括股票和股权投资)的投资比例上限从30%提高至40%,这将为养老基金带来更多增值空间。同时,引入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参与养老基金管理,也有助于提升投资专业性和收益水平。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数据显示,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的养老基金部分,2024年平均收益率达5.3%,高于自行管理部分近1.2个百分点。
第五条建议: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改善人口结构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凡分析指出,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的根本在于人口结构合理。任何养老金制度改革都无法回避人口老龄化这一基本国情。长期来看,促进生育率回升、延长健康寿命是应对养老金挑战的根本之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1.07,远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低生育率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萎缩,2024年15-59岁人口较2010年峰值减少约8500万人。这直接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人群规模,加剧了养老金收支压力。
为扭转低生育率趋势,2025年3月全国两会后,已有23个省份升级了生育支持政策。其中上海、杭州、南京等9个城市将生育三孩购房补贴提高至10-15万元,还推出"生育津贴"、"育儿补贴"等经济激励措施。与此同时,"一老一小"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也在加速推进。2024年年底,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56万个,比2020年增加了3.5倍;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75.3%,较2020年提高了23.6个百分点。
这五条建议形成了一个系统性解决方案,从收入端、支出端和制度设计三个维度共同应对养老金挑战。与单纯依靠延迟退休相比,这一综合方案更具可行性和社会接受度。
在这些专家建议的基础上,也有一些创新思路值得关注。例如,日本和瑞典的"弹性退休"制度给我们提供了新视角。所谓弹性退休,指的是在法定退休年龄基础上,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提前或推迟退休,相应调整养老金给付水平。这种机制既保留了个人选择权,又通过经济激励引导合理退休行为。
瑞典模式中,提前退休每月减少0.5%的养老金,推迟退休每月增加0.7%的养老金。数据显示,瑞典实施该制度后,平均实际退休年龄从62.5岁提高到64.8岁,参加延迟退休的人占比从18%上升至37%。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制度获得了80%以上的民众支持,社会认可度远高于强制延迟退休政策。
中国社保专家何文炯教授认为,借鉴弹性退休制度可能是中国养老金改革的新思路。据其测算,如果在法定退休年龄基础上实施"提前1年减少5%,延迟1年增加7%"的弹性机制,可使养老基金收支压力减轻15%-20%,同时显著提高政策接受度。
另一创新思路是在养老金制度中引入"自动调整机制"。德国、加拿大等国已建立了根据人口变化和经济周期自动调整缴费率、给付水平的机制。这种设计将系统变化参数化,减少了政策调整的滞后性和政治阻力。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评估,实施自动调整机制的国家,其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指数平均高出未实施国家12.3个百分点。
我国可考虑建立养老金系统的"健康体检"机制,定期评估制度运行状况,根据人口变化和经济状况设定自动调整阈值和参数,使养老金制度能够自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这种"内生平衡"机制可减轻政策调整的阻力,提高制度应对风险的能力。
无论采取何种措施,解决养老金缺口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方案必须是系统性、长期性的。在政策选择上,应遵循"综合施策、渐进改革、权责平衡、代际公平"的原则,避免将负担过度集中于特定群体。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面对养老金改革趋势,应积极调整个人养老规划:
提高养老金融素养,了解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主动参与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积累。据银保监会调查,2024年仅有23.7%的城镇职工充分了解个人养老金政策,信息不对称严重限制了参与度。
根据个人情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调查显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延长工作年限不仅有利于增加收入,也能保持社会联系和心理健康。202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保持适度工作的老年人认知能力衰退速度比完全退休者慢27%。
加强个人健康投资,延长健康寿命。数据表明,65岁健康预期寿命每提高1年,个人养老金需求可减少约3%-5%。养老问题的核心不仅是活得长,更是活得健康。
重视家庭养老规划的整体性,夫妻双方协同制定退休计划。研究显示,家庭视角下的养老规划比个人视角更为高效,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5%-20%。
养老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各方协同努力。延迟退休只是多元化解决方案中的一环,而非唯一出路。通过扩大缴费基数、优化养老金结构、盘活国有资产、提高投资收益和改善人口结构等多措并举,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有望得到根本改善。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选择什么样的改革路径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晚年生活,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需要理性对话、凝聚共识,共同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
你对专家提出的五条建议有何看法?在个人养老规划方面,你采取了哪些措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